foolish fly fox's blog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Forever young, forever weeping.



博客主页为:https://foolishflyfox.github.io/CsLearnNote/

原来如此——问题背后的心理学 (笔记)

囚徒困境

有两个涉嫌共同作案偷窃的嫌疑人甲和乙被带进警察局。假定警方对两名犯罪嫌疑人实行隔离关押,隔离审讯,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无法观察到,对方的选择(无法串供)。

警方怀疑他们作案,但并没有掌握他们作案的确凿证据,于是明确地分别告知两名嫌疑人:对他们犯罪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量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供认与否。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坦白所做违法之事,而另一方抵赖,招认方将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被判刑5年;而如果双方均不认罪,因为警察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违法的证据,则无罪释放。

甲-抵赖 甲坦白
乙-抵赖 甲:无罪
乙:无罪
甲:无罪
乙:10年
乙-坦白 甲:10年
乙:无罪
甲:5年
乙:5年

最终,甲和乙都选择坦白的可能性最大。

每个人从自己受益最大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计算,往往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局。 —— 美国数学家图克

视网膜效应

案例1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打坐。打坐过程中两个人又像往常一样抖了机灵,佛印问苏东坡:“你看我在打坐的时候像什么?”。苏东坡谑心顿生,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你看我像什么呢?”。没想到佛印不但没生气,反而面带微笑地说:“我看你法相好庄严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总算占了佛印的便宜,很是高兴。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自已是什么。

案例2

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是跟着心走!

很多朋友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买衣服的经历:夏天快到了,你决定买件颜色特别一点的衣服。因为你发现很多人都买蓝色或黑色的,所以你选择了红色。然而,当你正为自己买到一件与众不同的衣服而沾沾自喜时却突然发现办公楼里、小巷子里,甚至于在小区里,都有许多穿着红衣服的人。

为什么大家突然间都开始买红色的衣服了呢?

其实,并不是大家突然间不约而同地买红衣服,而是当你买了一件红衣服以后,对穿红衣服的人特别注意罢了。

一个人的身心状态会影响他的视线,当他面对一种不明的刺激情景时,常常会使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状态、欲望和动机冲突等暴露出来。
每个人都是立足于自己的状态和角度去观察和推论外界的事物,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只不过是他精神世界的投射而已。——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
所有人面对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只不过有些人过度关注于生活中消极的一面,并且把它放大,仿佛在显微镜下生活。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造成紧张易怒的情绪,从而形成了负面的投射作用。

习得性无助

马戏团中有一头小象,人们把它用绳子绑在一根木桩上。小象的力量比较小,即使再用力也挣脱不开。后来,小象变成了大象,即使是能够轻易地挣脱绳索,它也不再进行尝试。【来自 The West World - Season 2 - Sceond episode】

反复挫折与失败的记忆,会使人丧失信心,习惯于无助和放弃。——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霍桑效应

1927年,一群衣冠楚楚的人来到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家工厂,开始进行一项长达数年的缜密行动。

这是一家专门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生产电信设备的企业,有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情绪低落,生产状况很不理想。这次填密行动就是试图通过试验来找出其中的原因。项目的主持人哈佛大学教授乔治·艾顿·梅奥和助手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逐一找工人进行个别谈话达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他们态度和善,耐心地倾听着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对实验进行了总结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 长期以来,工人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却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将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并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因而归属感顿生,生产效率也有了提高。

当人受到关注、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当人们受到关注,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哈佛大学教授梅奥

蔡戈尼效应

蔡格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尚未完成,完成工作的动机变回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推动人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要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智商 vs 情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尔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有趣的“果汁软糖实验”米舍尔把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顺非常好吃的软糖,告诉他们:“我有事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再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糖吃了;有的孩子虽然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坚持到了最后。20分钟后,米舍尔回来了,给每个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发了一块软糖。

实验至此并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跟踪参加这个实验的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追踪研究的时间长达14年研究者发现,这些孩子到中学时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具有一种为下更大的、延远的标面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而且表现得更为自信、合群、勇敢、独立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往往会屈从于压力而逃避挑战。欲望来的时候,它们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附有观察力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尔

克拉克现象

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失常的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1980年,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物们的表现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后续对人类进行的研究更证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

也就是说,随着焦虑的产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会随之增强,这时焦虑水平对效率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当焦虑水平为中等时,能力发挥的效率最高。而当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限度时,过强的焦虑对学习和能力的发挥又会产生阻碍作用。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曲线关系称为叶克斯-道森定律。叶克斯-道森定律揭示了紧张焦虑程度对能力发挥的影响:轻度紧张、适度焦虑,相当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总动员,会调动自己生理、心理的各种积极因素,以应付紧急情况,有助于临场竟技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过分紧张、焦虑过度,就会出现精神疲劳和心理疲惫现象,严重的影响能力的发挥。

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效率才会最高,适度的压力和轻度兴奋,才是最好的临场状态。——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

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在给一程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入格检查表(MMF1)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多数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它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配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如果给你一个鸟笼,并挂在你的房中,你就一定会买一只鸟。因为别人走进来就会问:“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如果主人回答:“我从未有过一只鸟。”对方马上会问:“你要一只空鸟笼子干什么?”主人往往会因此心神不安,似乎感觉不买一只鸟有些不正常。为了让自己安心,也不再被人不停地询问,干脆买了一只鸟装进了鸟笼里。

经济学家这样解释这一现象:去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他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即使没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配套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对于那些不需要的东西,千万别要。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会让你不断的接受更多不需要的东西。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美国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

决策失误

199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教授做了一个“冰激凌实验”:现在有两杯冰激凌,一杯冰激凌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一般意义而言,大家只愿意为分量多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或者为更大的杯子付更多的钱。但是实验的结果却是相反: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不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也就是说,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大家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在这里,大家评价的标准似乎并非冰淇淋本身的价值,而是另一个标准:冰淇淋装得满不满。

上面的判断显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带有较大的错误性,而决策者自己却全然不知,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十分完美的。实际上,每个人的个人行为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追求最优化的理性倾向,这方面的人格是我们“理性”的自我,是在决策前使用“严格”的决策程序的那部分自我。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努力追求最优化的非理性倾向,也就是使用“松散”的决策程序,遵循带有盲目性的“动物精神”。

人在决策时喜欢用某种比较容易的标准,来做出某种判断或预测。

卡曼尼风险定律

先来看两个测试。

大部分人在第一个测试中,都会选择A方案,而在第二个测试中选择B方案,对于一般人来说,在面临获得时总是尽可能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又喜欢冒一下险。可是,理性地分析一下上面两个测试中的方案,你会发现问题的所在:A、B两个方案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元,那么肯定赢1000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元;50%赢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

为什么在面对完全相同的结果,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美国经济学家卡尼曼的“风险定律”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准确解释。20世纪70年代,卡尼曼与特沃斯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实证出发,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他们认为: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是因为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同一个人既可以为保护既得利益而变得谨慎,也可以为了避免损失而冒险。

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是指:反复探索、解决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基于使新思想突然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另一种是逻辑的,前者是“从想象得来的”,后者是“从理智得来的”。直觉是人脑对于对象中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它可以引导我们绕过不可逾越的高山,曲径通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从酝酿效应的表现形式和思维的本质特征来看,直觉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自发性两个特征。首先,它既不表现为演绎的推理形式,又不表现为归纳逻辑,也表现不出其他的规律性。它不受逻辑规律的约束,往往超越逻辑程序而总结得出结论。

其次,酝酿效应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一般是在对问题苦思冥想之后,在出其不意的时间或状态下突然发生,因而表现为思维运动的突然飞跃。自发性是其又一基本特征,体现突发、突变和突破的特点。

酝酿效应提示我们,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收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经过深入探索仍难以找到答案时,应把对该问题的思考从心中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或去散步、读书等,等待有价值的想法自然酝酿成熟并产生出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抛开对问题的思索后,也就摆脱了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但头脑中收集到的资料是不会消极地存储在那里的,他在按照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进行着加工和重新组织,进而产生了新的想法。我们平时所说的 “恍然大悟” 或 “灵感迸发”,就是经过这样一个酝酿阶段之后,突然出现的智慧火花。

到了现代,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美国一些心理学家以人为对象,进行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们把生气人的血液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观察其反应,起初,这些小鼠表现呆滞,胃口尽失,整天不思饮食,数天后,小鼠全都死了。